-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银行 “组合拳” 优化小微金融服务 破解开户难与资金周转困局
上海银行 “组合拳” 优化小微金融服务 破解开户难与资金周转困局 一、数字化赋能开户流程 打造 “零等待” 服务体验 为响应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号召,上海银行推出 “一窗通” 预约开户创新举措。企业通过上海 “一网通办” 平台办理工商注册时,可同步选择上海银行预约开户,系统自动生成预开账号,企业无需等待柜面审核即可提前开展资金往来。该功能自上线以来,已服务超 2 万家企业,开户时效提升 60%。 针对急需开立账户的小微企业,上海银行推出 “简易账户” 服务,企业仅需提供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等基础资料,经核实开户意愿后即可快速开立账户,满足基本收付款需求。截至 2022 年,累计开立简易账户超 1.5 万个,其中 60% 为新注册小微企业,有效解决 “开户难” 痛点。 二、全周期金融产品体系 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除开户便利化外,上海银行构建覆盖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创业初期:推出 “首户贷” 专项产品,对首次在该行开户的企业提供最高 50 万元信用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2 个百分点,2021 年发放贷款超 8 亿元。 成长阶段:依托 “供应链金融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均放款时间缩短至 2 小时,2021 年累计授信超 50 亿元。 创新型企业:与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推出 “科技微贷”,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最高 2000 万元贷款,不良率控制在 1% 以内。 三、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 提升服务覆盖面 上海银行的举措与上海市 “小微企业培育计划” 形成政策合力。根据《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实行开户手续费减免、转账汇款优惠等政策,2021 年累计为企业节省财务成本超 3000 万元。同时,建立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安排专属客户经理提供 “一站式” 服务,客户满意度达 92%。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末,上海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18%,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5 个百分点,充分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担当。
2022-04-02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青浦林下经济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两万亩涵养林变身 “蘑幻森林”
上海青浦林下经济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两万亩涵养林变身 “蘑幻森林” 一、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林下空间激活绿色生产力 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一片面积达两万亩的水源涵养林正上演 “生态变现” 的生动实践。彭氏菇业自 2009 年起探索林下种植模式,利用森林内阴冷潮湿的微气候环境,创新 9 项林下菇类种植关键技术,成功培育出香菇、平菇、黑木耳等 10 余个品种,年产能达 3000 吨。 这种 “以林养菌,以菌促林” 的复合模式实现多重效益:一方面,菌菇种植无需额外占用耕地,缓解了农业用地紧张问题;另一方面,菌菇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可改良土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据测算,每亩林地年新增经济收益超 5000 元,较传统林业模式提升 10 倍以上。 二、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收 小菌菇撑起乡村大产业 彭氏菇业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的组织模式,吸收 130 余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超 3 万元。同时,以订单农业形式带动周边 600 多农户参与菌棒生产、菌种培育等环节,形成 “种植 — 加工 — 销售” 产业链。东庄村通过林地流转获得年租金收入 200 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近 3 倍,成为青浦区乡村振兴示范村。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建立菌菇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即食菌菇、菌菇保健品等 20 余种产品,并注册 “练塘菌菇” 地理标志商标。2021 年,该品牌入选上海市地产优质农产品名录,线上销售占比达 40%,产品溢价率提升 25%。 三、政策赋能与技术创新 构建林下经济可持续模式 青浦区将林下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林下种植项目给予每亩 500 元补贴,并协调农业保险机构开发特色险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建立 “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菌菇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研究,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青浦林下经济模式已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推广,嘉善、吴江等地复制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超万亩。据上海市农业农村局数据,全市林下经济年产值已达 12 亿元,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2022-04-02
-
【2022年青浦区招商】青浦区 228 亿元项目集中签约 构建 “一核两带” 产业新格局
青浦区 228 亿元项目集中签约 构建 “一核两带” 产业新格局 一、30 个重点项目落地 夯实三大主导产业根基 青浦区举行 2022 年重点产业项目签约仪式,30 个项目总投资达 228 亿元,涵盖总部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互联网等领域。其中,上海艾勃宏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投资 15 亿元建设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超 30 亿元;皮氏咖啡连锁有限公司设立华东总部,计划 3 年内开设门店超 500 家,带动就业超 2000 人。 从区域分布看,青东地区(靠近虹桥枢纽)签约 19 个项目,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与数字经济;青浦新城 7 个项目聚焦产城融合,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青西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4 个项目侧重绿色经济与文旅康养,如宇培文旅康养项目计划投资 20 亿元建设高端度假社区。 二、总部经济政策升级 打造长三角企业 “会客厅” 青浦区依托《青浦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给予多层次激励:开办资助最高 500 万元,运营奖励按地方经济贡献 30%-50% 返还,并购奖励最高 2000 万元。2021 年,全区新增总部企业 32 家,其中外资总部占比达 40%,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占比提升至 25%。 典型案例包括乐高集团大中华区总部落户青浦,带动上下游 30 余家供应商集聚;东浩兰生集团设立国际贸易总部,2021 年进出口额达 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成为青浦区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核心抓手。 三、产业协同与区域联动 赋能两大国家战略 签约项目中,12 个属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重点项目,如中铁四局集团投资的智慧物流基地,将实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物流数据互通,预计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15%。此外,青浦区与嘉善、吴江建立产业项目跨区域协同机制,对跨区域产业链项目给予联合审批、要素保障等支持,2021 年共同推进项目超 50 个,总投资超 500 亿元。 青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项目的落地将为 “十四五” 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000 亿元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预计到 2025 年,总部经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三大产业产值占比将超 60%。
2022-03-30
-
【2022年上海招商】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 彰显 “顶梁柱” 作用 2022 年 1-2 月,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达 116208.4 亿元,同比增长 14.0%;利润总额 6118.6 亿元,同比增长 16.8%;应交税费 10529.2 亿元,同比增长 13.0%,主要效益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展现出强大韧性。 分结构看,中央企业营业总收入 69667.8 亿元,同比增长 16.0%,凸显核心竞争力;地方国有企业 46540.6 亿元,同比增长 11.0%,在稳就业、保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领域投资占比超 70%,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保障。 二、科技创新突破关键领域 赋能产业升级 国有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率先将电力仿真软件迁移至 “云平台”,解决了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带来的复杂场景计算难题。以往需耗时数天的故障仿真,如今可在 1 小时内完成,计算效率提升 72 倍,每年节约人力成本超 2000 万元,该技术已在全国 27 个省级电网推广应用。 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 “天问一号” 火星车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 100%,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中国宝武集团开发的第三代先进核电用钢,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认证,替代进口节约成本超 10 亿元。2021 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 18%,专利申请量增长 23%,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 60%。 三、改革深化激发活力 布局优化成效显著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截至 2021 年底,中央企业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覆盖率达 99.6%,市场化用工比例提升至 90% 以上。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深化,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完成全球最大农业科技企业 IPO,募资总额超 600 亿元,资本运作效率显著提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国有企业加快向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转型。国家电投集团 2021 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超 10GW,稳居全球第一;中国移动建成 5G 基站超 60 万个,占全球 30% 以上,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2022-03-30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构建 “1+5+X” 产业格局 靶向培育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标杆
上海构建 “1+5+X” 产业格局 靶向培育生物医药细分领域标杆 一、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升级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被纳入《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全市建立 “领导小组 + 工作专班” 推进机制,形成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1”),徐汇漕河泾、浦东金桥、闵行紫竹、奉贤东方美谷、宝山南大智慧城为五大特色园区(“5”),其他区域差异化发展(“X”)的 “1+5+X” 空间布局。 张江科学城聚焦创新药研发,集聚全球前 20 大药企研发中心,2021 年新增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占全国 1/4。徐汇漕河泾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联影医疗、微创医疗等企业年产值超 500 亿元,形成从影像设备到植入器械的完整产业链。 二、“五看五不看” 培育机制 破解初创企业成长难题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 “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 特点,上海推出 “五看五不看” 评审机制:看团队不看资历、看技术不看专利、看产品不看业绩、看前景不看数据、看合规不看规模。通过该机制,2021 年累计向 120 家初创企业发放研发补贴超 5 亿元,其中 8 家企业成功获得 B 轮融资,平均融资额达 1.2 亿元。 在服务生态建设方面,市药监局设立 “创新药械绿色审批通道”,将临床试验审批时间缩短 40%,上市许可审批周期压缩至 120 天。浦东、徐汇等区建立 “一站式” 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海外人才落户、专利申报等定制化服务,2021 年协助办理人才落户超 3000 人,同比增长 60%。 三、产业链协同与资本赋能 加速成果转化 上海组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 200 亿元,重点投向早期研发、中试生产等关键环节。2021 年,基金领投某 CAR-T 细胞治疗企业 B 轮融资,推动其临床试验进度提前 6 个月。同时,建立 “研发 — 中试 — 生产” 产业链协同平台,如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抗体药物中试基地,已服务 30 余家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超 40%。 数据显示,2021 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 7600 亿元,同比增长 18%,占全国比重超 15%。其中,创新药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达 2800 亿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03-30
-
【2022年浦东新区招商】上海三中院出台 15 项举措 精准护航浦东引领区建设
上海三中院出台 15 项举措 精准护航浦东引领区建设 一、跨域审判与专业职能叠加 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制定《实施意见》,推出 15 项审判执行及配套保障举措,涵盖环境资源、知识产权、行政审判等关键领域。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明确对浦东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提供 “三合一” 审判机制(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集中审理),2021 年受理涉浦东知识产权案件超 3000 件,同比增长 45%,结案率达 92%。典型案例包括某生物医药企业商业秘密侵权案,判决赔偿金额创上海同类案件新高。 二、创新审判机制 服务浦东改革试点 《实施意见》提出建立涉浦东破产案件 “预重整” 制度,对具有重整价值的企业提前介入审查,缩短重整周期 30% 以上。2021 年,成功办理上海首例跨境破产协助案件,为浦东某跨境电商企业跨境债务重组提供司法支持,涉案金额超 10 亿元。 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推行 “恢复性司法” 模式,对污染环境案件判决被告承担生态修复费用或开展替代性修复项目。如某化工企业环境污染案,判决被告出资 2000 万元设立生态修复基金,用于浦东生态湿地保护,该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三、智慧法院与多元解纷 提升司法效能 上海三中院依托 “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为浦东企业提供线上立案、远程庭审、电子送达等服务,2021 年网上立案率达 85%,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 45 天。同时,联合浦东司法局建立 “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引入专业调解组织参与案件预处理,调解成功率达 60%,有效缓解审判压力。 为加强国际司法交流,上海三中院与新加坡、香港等司法机构建立案例互认机制,承认与执行境外商事判决的时间缩短至 3 个月,为浦东企业 “走出去” 提供更高效的司法保障。
2022-03-30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市区联动深化数字化转型 三大维度构建智能城市新范式
上海市区联动深化数字化转型 三大维度构建智能城市新范式 一、数字经济新赛道崛起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上海将数字经济作为转型核心引擎,聚焦硬核技术、融合业态、场景空间和服务生态四大方向。在硬核技术领域,依托张江实验室、燧原科技等机构,推进 7nm 芯片研发、类脑智能等前沿项目,2021 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 2500 亿元,同比增长 20%。 融合业态方面,培育出拼多多 “农地云拼”、哔哩哔哩 “虚拟偶像” 等新模式。拼多多通过数字化供应链连接 8.8 亿用户与 1200 万农户,2021 年农产品交易额达 2400 亿元,同比增长 18%。在场景创新上,打造南京路 “数字孪生街区”、徐汇滨江 “AI + 艺术” 体验区等标杆项目,吸引消费客流增长 35%。 二、城市级赋能平台建设 提升治理与生活数字化水平 在经济领域,建设 “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工厂通过部署 5G+AI 质检系统,缺陷识别率提升至 99.5%,人工成本降低 40%。生活领域,“随申码” 整合 200 余项公共服务,2021 年使用量超 80 亿次,实现 “一码通行”。治理领域,“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 接入 1.2 亿条数据,实时监测交通、能耗等指标,预警响应速度提升 50%。 各区特色实践亮点纷呈:长宁区推出 “一键叫车” 智慧屏,解决老年人打车难问题,覆盖 2000 余个社区;普陀区建设 “苏河之眼” 数字化治理平台,河道水质监测频次从每日 1 次提升至实时监测,达标率从 78% 提升至 95%。 三、产业链协同与安全保障 筑牢数字经济底座 上海强化 “链主” 企业引领作用,在集成电路领域,中芯国际带动 300 余家配套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从 15% 提升至 28%。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海尔卡奥斯上海平台连接 2000 余家中小企业,平均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25%。 安全可控方面,建立 “数据安全监测预警平台”,2021 年发现并处置数据泄露事件 120 起,挽回经济损失超 2 亿元。同时,出台《上海市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划定政务数据、工业数据等 6 大类 28 小类安全等级,确保关键数据不出境率达 100%。
2022-03-30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 开启文化贸易新征程
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 开启文化贸易新征程 一、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 打造全球艺术品交易高地 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全国唯一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实质建设阶段。2020 年 11 月,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 “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列为试点核心任务,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提升中国在全球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 试点政策突破包括:允许境外文物艺术品在上海自贸区内暂时免关税展示交易,展览期最长达 1 年;简化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流程,审核时间从 45 天压缩至 15 天;建立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机构备案制度,引入国际知名鉴定机构参与市场治理。 二、交易月成效凸显 产业链生态初步成型 2021 年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期间,全市举办展览、拍卖、论坛等活动 302 场,累计交易艺术品货值达 108 亿元,同比增长 35%。其中,佳士得上海秋拍总成交额达 8.2 亿元,创内地拍卖纪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吸引超 10 万人次参观,交易额突破 12 亿元,国际参展机构占比达 40%。 产业链配套服务逐步完善,上海国际珠宝检测中心推出 “区块链 + 鉴定” 服务,为每件艺术品生成唯一数字身份,2021 年认证艺术品超 5 万件;浦东发展银行设立 100 亿元文化金融专项基金,为艺术品交易提供融资、保险等综合服务。 三、国际交流与制度创新 提升文化软实力 上海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与巴黎、纽约、香港等艺术之都建立展品互展机制,2021 年引进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 等国际顶级展览,参观人数超 50 万人次。同时,推动建立文物艺术品跨境交易争议解决机制,上海仲裁委员会设立专门仲裁庭,2021 年受理相关案件 28 起,涉案金额超 3 亿元,结案率达 100%。 根据《上海市 “十四五” 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到 2025 年,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将实现年交易额超 500 亿元,培育 10 家年营收超 10 亿元的龙头企业,成为与纽约、伦敦、香港并列的全球四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
2022-03-28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 “三聚焦” 培育生物医药科创企业 打造世界级产业生态
上海 “三聚焦” 培育生物医药科创企业 打造世界级产业生态 一、空间布局优化与政策赋能 构建产业发展 “四梁八柱” 上海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首,形成 “1+5+X” 特色空间布局:张江科学城聚焦源头创新,2021 年诞生全球首个抗新冠病毒口服药 VV116;徐汇漕河泾重点发展高端影像设备,联影医疗 3.0T 超导磁共振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浦东金桥打造 “细胞治疗产业园”,集聚复星凯特、药明巨诺等企业,占全国 CAR-T 疗法临床试验项目的 60%。 政策层面,出台《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对创新药临床试验最高给予 2000 万元补贴,医疗器械注册费最高补贴 50%。2021 年,全市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超 50 亿元,惠及企业超 800 家。 二、“五看五不看” 评审机制 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生物医药初创企业缺乏传统抵质押物的痛点,上海首创 “五看五不看” 评审标准:看团队不看资历(重点考察核心科学家行业影响力)、看技术不看专利(关注技术原创性而非专利数量)、看产品不看业绩(评估临床价值而非营收数据)、看前景不看数据(分析市场潜力而非财务报表)、看合规不看规模(重视合规管理而非企业体量)。 通过该机制,2021 年共有 32 家 “三无” 企业(无收入、无利润、无专利)获得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平均每家企业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 5 亿元。典型案例包括某基因治疗企业,凭借核心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的 3 篇 Nature 论文,获得数千万元研发补贴,其首个临床试验项目已进入 Ⅱ 期阶段。 三、全周期服务生态构建 打造企业成长 “热带雨林” 上海建立 “研发 — 临床 — 产业化” 全链条服务体系:在研发环节,建设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抗体药物公共服务平台等 18 个国家级平台,为企业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临床环节,认定 30 家生物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将临床试验机构备案时间从 60 天缩短至 15 天;产业化环节,在奉贤、金山建设中试基地,提供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服务,降低企业中试成本超 40%。 人才政策方面,实施 “生物医药人才专项计划”,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 500 万元安家费,优先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问题。2021 年,全市引进生物医药领域海外人才超 2000 人,其中诺华、辉瑞等企业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占比超 30%。
2022-03-25
-
【2022年上海招商】中远海运启动长江干线电动集装箱船项目
中远海运启动长江干线电动集装箱船项目 一、绿色航运战略落地,长江经济带再添低碳动能 为响应长江经济带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战略定位,中远海运集团近日通过 “云签约” 方式启动 2 艘 700TEU 级长江干线电动集装箱船项目。这一举措是企业落实 “十四五” 规划、推动航运业绿色零碳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是长江流域探索清洁能源船舶应用的重要实践。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型电动集装箱船采用锂电池动力系统,相比传统燃油船舶,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90% 以上,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近乎为零。船舶设计续航里程达 1000 公里,满足长江干线中长距离运输需求,同时配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可根据航行工况自动优化动力输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项目预计 2023 年完成船舶建造并投入运营,届时将服务于上海至武汉、重庆等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运输航线。 二、政策引导与企业创新协同推进 长江航运的绿色转型离不开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早在 2020 年,交通运输部就发布《长江航运绿色发展行动方案(2021—2035 年)》,明确提出 “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到 2025 年长江干线新能源船舶数量占比达到 5%” 的目标。上海市、湖北省、重庆市等地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对新能源船舶建造给予财政补贴,对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实施费用减免。 中远海运作为国内航运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2021 年,其旗下 “新海辽” 轮成为国内首艘获得智能船舶和绿色船舶双认证的超大型油轮;在长江流域,已试点运营多艘电动拖轮和 LNG 动力集装箱船。此次 700TEU 级电动集装箱船项目,是企业在绿色航运领域的又一次技术突破,标志着长江干线大型化新能源船舶应用进入实质阶段。 三、产业生态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 电动船舶的推广不仅涉及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合。目前,中远海运已与中船重工、宁德时代等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开发船舶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基础设施及智能运维平台。在长江沿线港口,武汉阳逻国际港、重庆果园港等已启动岸电设施升级改造,为电动船舶靠港充电提供保障。 从区域协同看,该项目将助力长江经济带构建 “低碳高效” 的综合运输体系。通过电动船舶与铁路、公路的无缝衔接,可降低社会物流总能耗,同时提升长江航运的竞争力。据测算,每艘 700TEU 级电动集装箱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 5000 吨,相当于种植 27 万棵冷杉,生态效益显著。
2022-03-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